Industry Watch

博彩平台观点

浅议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外迁原因及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24-01-11

来源:澳门新葡京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其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代表着地区的科技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对于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意义重大。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十三五”以来,近千家高新技术企业迁出北京市去外地发展,他们为何外迁?去了哪里?本文将梳理分析北京外迁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数据,研究分析其外迁原因动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截至2023年12月底,北京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8万家,数量居全国各城市首位。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56667.74亿元,同比增长24.10%。从数量分布来看,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海淀、丰台、大兴、顺义等产业大区,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78.17%。从行业领域来看1,主要分布在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与所在区主导产业基本匹配,以海淀区和大兴区为例,海淀区77%家企业所属领域为电子与信息;大兴区生物医药、先机制造技术、电子与信息领域企业占比为75%。


图1 北京各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以及产业领域分布

二、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外迁情况

据相关统计,2016年以来,共有94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迁出北京市2。其中,83.12%的企业选择迁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选择留在津冀的企业仅占4%。其中,江苏省成为最受欢迎的省份,迁入企业数量高达743家(49.78%),南京、徐州、苏州成为迁入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除此之外,海南省也吸引了61家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外迁时间集中在2020-2021年期间。


图2 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外迁分布图

从北京各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迁情况来看,怀柔区、海淀区、密云区和朝阳区外迁企业数量最多,其中怀柔区、密云区存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本身较少,不足600家,但外迁数量却位于各区前两位,首位是怀柔区,近7年来有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外迁;其次是密云区有1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外迁,95%以上的外迁企业都选择前往江苏省。


图3北京各区高新技术企业外迁情况

三、高新技术企业外迁原因

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外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主动外迁的内在因素,也有软硬环境约束被动迁出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布局而外迁。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根据自身战略规划、转型升级等因素,需要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扩大产业规模,优化战略布局,以适应市场竞争和满足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外迁或设立分支机构,应当说这部分企业外迁符合企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

二是为获取外地优惠政策而外迁。当前,国内各主要城市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纷纷出台强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吸引了不少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外迁。南京市连续三年出台了以创新为主题的市委一号文件,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战略,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政策,完善培育机制,加大服务队伍建设,推动量质并举,招商引资吸引力显著增强,2019年以来,5年共吸引了422家北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外迁落地南京。海南省作为自由贸易港,2020年以后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陆续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原材料“零关税”政策、高端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境外直接投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等政策,2020-2021年期间,三亚市、海口市共吸引60余家外迁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迫于经营成本压力而外迁。北京虽然在人才、营商环境、创新资源等方面优势明显,但由于北京的劳动力、土地空间、原材料等资源要素成本上涨,对部分北京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产业化发带来极大的经营成本压力。尤其疫情期间,市场需求不足,不少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增多,成本压力持续上涨,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各项成本相较于比北京地区明显偏低,造成一些企业被迫外迁。

四是为寻找更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而外迁。从北京各区外迁情况来看,怀柔区、密云区等远郊区迁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并且外迁企业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南京、徐州、宿迁、苏州、湖州等长三角地区。因为相比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配套环境和产业载体空间,同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对策建议

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外迁现象的背后反映当前北京在产业环境、产业政策、产业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应引起各方的警惕和反思,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重视顶层设计。整合创新资源,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作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力度。一是确保政策体系“全覆盖”,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认定、培育以及壮大生命全周期,填补政策空白,建立覆盖企业梯度培育发展全过程的政策体系;二是推进惠企政策“全知晓”,做好政策贯宣,创新宣传方式,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扩大惠企政策知晓度;三是保障惠企政策“全落实”,强化政策评估,跟踪实施效果,及时发现政策实施中的堵点卡点和成效不理想的原因,确保政策落地、落实,推动政策迭代升级。

(二)建设公共平台。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共性需求,推动建设一批多层次、多领域、开放性的公共平台,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态系统。一是提高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服务水平,为潜力科技型企业提供企业开办、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资源对接、数字化赋能等综合服务;二是高水平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小试中试、市场对接、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公共服务;三是建立信息渠道畅通、服务功能齐全、交易活动有序的技术交易平台,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产业化营造良好生态。

(三)加强资源供给。强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创业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产业空间整合利用,盘活闲置空间资源,探索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供地方式,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用地需求;二是构建社会资本和银行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层次资本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保障;三是优化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加强京津冀三地人才交流和资质互认等多种方式,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用人、留人需求。

1行业领域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官网公布数据

2外迁企业数据来源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www.innocom.gov.cn)

作者:于洋 富迎辉 班日 

更多资讯

400-6610-910

" class="hidden">仁寿在线